“不转型,没出路;而不顾实际地跟风瞎转型,也是死路。”海安县委书记章树山说,经济欠发达地区,传统产业不仅依然是主导产业,而且关系到众多百姓的就业饭碗。海安立足本地实际,在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,花大力气提升传统产业含金量,实现了民生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。
巧做加减法,“加”出竞争力,“减”出新空间
行走在海安里下河水乡,不时可见“禽蛋之乡”的标牌,当年“百万雄鸡下江南”的盛况至今依然为许多海安人津津乐道。
“同一块牌子,却是全新的内涵。”章树山介绍说,2008年底,县里下决心对养鸡业进行转型升级,做好“加减法”。“减”,缩小养鸡“摊子”,改变家家养鸡的分散现状;“加”,发展禽蛋深加工和配套服务业,提升附加值。
在集规模养殖、鸡粪处理和蛋品深加工于一体的南通康德公司,记者见识到转型带来的神奇变化。公司在栏养鸡22万羽,相当于“收编”了200多个散养千羽规模的养殖户;鸡粪变废为宝,现场加工成农田急需的有机肥;3000吨蛋被自动化流水线“吃”进,“吐”出溶菌酶、蛋白粉等高端产品。董事长王文根说:“这些蛋直接卖,价值2400万元,深加工成了蛋制品,就能卖3亿多。”
目前,海安规模养殖户已由24000多户缩减到5000户,而像康德这样的规模养殖和加工企业发展到33家,吸引5万多农民家门口就业,年销售110亿元,是转型前的3倍多。中国“禽蛋之乡”的品牌,实现了由数量支撑向质量提升的转型。
“传统产业之所以‘传统’,关键在于产品老套,缺乏竞争力。”县长单晓鸣解析说,海安传统产业占比达80%,“全部推倒重来不现实,惟一可行的,就是鼓励企业做好‘加新减旧法’。”
海安近两年对曾占据全县经济半壁江山的纺织业不断优化结构,一减再减落后产能。今年步子更大,对115家中小企业关停并转,淘汰30万落后棉纺锭,新上70万高支无结纱锭。加减之间,老树开新花,生机勃勃。1—4月份,全县纺织业销售收入91.2亿元,同比增长22.3%;出口9000万美元,同比增长20.4%。4月23日,江苏联发纺织公司成功上市,成为海安县第一家上市企业。
“养殖业搬进厂房”,最短海岸线产出黄金效益
海安海岸线在全省排行老末,仅有8公里。可是,这里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“河豚之乡”、“紫菜之乡”、“鳗鱼之乡”。
“人家在海里搞养殖,我们把养殖业搬到厂房里!”海安人自豪地说。凭借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养殖业,他们在最短海岸线上创造出黄金效益。
记者走进南黄海边的世界最大河豚养殖基地——中洋集团。
海堤下,鲜花绿树丛中,一辆辆环保电瓶车载着一批批游客穿梭于占地4000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。一格格全自动控制水质、水温的水池里,一条条憨态可掬的河豚悠然自得。令人惊异的是,市场上几乎绝迹的鲥鱼,在这里居然成群结队,翻波逐浪。
董事长钱晓明告诉记者,中洋已攻克了人工养殖河豚控毒这一世界性难题,并于去年成功掌控了刀鱼、鲥鱼等“长江三鲜”的温控养殖核心技术。目前,公司年养殖河豚650万尾、鲥鱼40万尾、刀鱼20万尾、中华鲟20万尾,成为惟一国家级“长江珍稀鱼类保护基地”。
钱晓明还“抖”出两笔大账。其一,中洋河豚在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论条卖,一条300多元;鲥鱼三四千元一斤。“这样的效益,一般滩涂养鱼、养虾望尘莫及。”其二,工厂集约化养殖,资源耗费不到滩涂养殖的十分之一。养殖业的传统与现代、粗放与集约间的巨大差距,一目了然。
下转A2版
上接A1版本不占优势的海安紫菜,在转型中也做成了全国龙头。
许多地方还在海里大规模种紫菜,而海安却抓了一头——育苗、一尾——加工,与著名院校牵手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条斑紫菜育苗基地。目前,海安紫菜生产、加工、出口量均居全国县(市)之首。令同行眼热的是,这里平均单机紫菜产量是全省的3倍,企业平均盈利能力则是全省的4倍。新型紫菜业的发展带动了老坝港4000多名渔民就业,去年当地百姓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。
瞄准高端,到传统产业金字塔尖上摘“皇冠”
5月1日,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。
在众多场馆中,形似“蒲公英”绽放的英国馆,因其独特的设计创意和精湛的施工技艺而为世人瞩目。在镁光灯一次次闪烁中,工程总承包方——海安的苏中建设集团,也走到了世界建筑舞台的前沿。项目经理丁杰说,承建世博场馆,对公司是一次大考。“来自英国的礼物”的设计理念,6万多根最新材料亚克力杆的应用,都不是过去靠成千上万“泥瓦匠”能干的活。
海安是著名“建筑之乡”,最多时有“十万大军”。章树山说,经过近年来的转型,海安建筑业已经摒弃了“人海战术”,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优势,攀登建筑业的“金字塔顶”。如今,全县建筑队伍从10万人简编至6万人,综合效益却大幅提升。去年,建筑业总产值超300亿元、用于职工分配50亿元、入库税金超2亿元,这3个数据的增长均超过30%。目前,全县集聚了两家特级资质、13家一级资质企业群,“建筑之乡”品牌的含金量越来越高。
海安茧丝绸行业也通过科技创新,力摘传统产业的“皇冠”。面对土地资源、环境保护和成本上升等多重制约,全国茧丝绸龙头企业鑫缘集团率先“转出去”,在山东齐河扩桑5万多亩后,又在广西环江建立14万亩蚕桑基地,还投资5000多万收购了当地缫丝厂和25家茧站,实现了“把原材料和前道产品生产基地向中西部转移”的目标。
“转出去”,拓展了海安茧丝绸的发展空间,更直接助推这一产业由资源依存型转向技术创新型。目前,全县形成了桑蚕、缫丝、织绸、服装、床上用品等竞争力强的一条龙产业体系,年总产值达50多亿元,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500元来自茧丝绸行业。